【40周年院庆特辑】| 四秩耕耘强科研 “顶天立地”创一流

四十载春华秋实,四十载科研深耕。华东师范大学统计学院的先辈们与后来者携手并进,以科研为犁,深耕统计学沃土,不仅在理论研究上取得了累累硕果,更在实践应用中展现了非凡的创新能力。在这段光辉历程中,师大统计学科承载着家国情怀与崇高使命,为经济建设与社会进步贡献了不可或缺的智慧与力量。

一、夯基垒台,砥砺深耕筑根基
       为了积极响应党中央 “向科学进军”的伟大号召,在上世纪60年代初叶,华东师范大学毅然成立了概率论教研室。自此,学校统计学科的先贤前辈们便深入各行各业及科研院所,亲临一线实地开展科学研究。

统计学科的开创者魏宗舒先生,凭借其非凡的领导才能,不仅积极策划并主编了一系列教材,还独具慧眼地为学子们开设了统计领域的选修课程——“抽样与检验”,同时亲自带领青年教师,共同组建了《概率论教程》读书班。在深入研读Lehmann所著的《统计假设检验》时,魏先生展现出非凡智慧,他鼓励青年教师和研究生主动提问、轮流报告,并针对复杂难题进行反复探讨与再次汇报,这一创新性的方法极大地激发了学者们的求知欲和探索精神,营造了一种勤勉向学、深入探究的浓厚学术氛围。

此外,魏先生还亲自挂帅,带领青年教师深入实践一线,如1974年,汪振鹏参与上海气象局台风研究所台风路径预报研究。同时,他在上海自行车厂和上海第一印染厂等生产现场进行实地指导,谆谆教诲青年教师和研究生要密切关注数据在生产实践中的生成过程,以及数据的收集与处理技巧,将原本枯燥的数理概念转化为生动直观的解析。

1964年春,魏宗舒先生带领吕乃刚、王玲玲等教师共赴全国统计会议,分享并深入探讨科研成果。鉴于魏先生多年来在教学与科研领域的勤勉尽责及卓越贡献,1977年12月,他荣获上海市先进科技工作者称号。

1979年魏宗舒、茆诗松等合影

与此同时,师大统计学科的另一位杰出领袖茆诗松先生,也为学校统计学科的发展奠定了理论与实际紧密结合的坚实基础。1965年春,茆先生亲自带领学生前往洛阳轴承研究所,基于实际轴承寿命数据,深入探索轴承随机缺陷机理与寿命分布估计方法。在此基础上,茆先生发表了其首篇中文论文《用二个次序统计量作极值分布的参数估计》。

2.png

茆诗松等1978年发表的论文

此后,教研室同仁们积极投身于四机部(后更名为“电子工业部”)主导的产品可靠性标准制定工作,共同完成了《寿命试验和加速寿命试验数据处理方法标准》(该标准后成为国家标准GB/T2689–1981的基础)。王玲玲、茆诗松等的这一卓越成果不仅荣获四机部科技成果一等奖,还获得了国家科工委重大技术改进成果二等奖。

3.png

1989年茆诗松参加航空航天部技术成果报告会


二、积厚成势,攻坚克难担使命
      1984年12月,华东师范大学数理统计系正式宣告成立,科研发展的春天也悄然而至。1986年春,数理统计系成功举办了全国性的鞅论学术研讨会,此举极大地提升了学校统计学科的知名度和影响力。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统计学科与海外学术界的交流与合作也日益密切,呈现出蓬勃发展的态势。

1986年春参加全国鞅论学术讨论会代表合影

1993年夏加拿大McGill大学Whitmore教授来校访问

1986年著名概率论学家、法国斯特拉斯堡大学教授 Meyer 受聘为华东师范大学荣誉教授

数理统计系成立后,教师们积极申请并获得了多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以及教育部博士点基金等资助,在随机过程、随机分析、多元统计分析、可靠性统计、抽样调查、试验设计、风险评估以及质量管理等多个领域取得了丰硕的研究成果。

1986年,何声武荣获国家教委科技进步二等奖;1987年,郑**教授则一举夺得国家自然科学三等奖、首届许宝禄统计数学奖,次年再获霍英东教育基金会青年教师奖二等奖,并被国家人事部授予“对国家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科技专家”称号,紧接着下一年又获首届中国青年科技奖。此外,茆诗松与王玲玲等教师积极参与了多项标准的制定工作,其中,《彩色电视接收器综合标准化》项目于1990年荣获电子工业部科技进步一等奖;1992年,茆诗松等编制的《正态分布区间估计系数表》又荣获航天部科技进步二等奖。

7.png

1987年国家自然科学三等奖


梁小筠等荣获1998年国家统计局“全国统计科学技术进步”一等奖

进入上世纪90年代,统计学科继续保持其浓厚的学术氛围,呈现出一片繁荣景象。教师们经常组织各类学术活动,促进了理论与实践的深度融合与共同发展。每年,教师们都在国内外权威刊物上发表数十篇学术论文,并成功申请到包括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以及教育部博士点基金在内的多个项目。这些研究工作注重将研究与国家社会发展相结合,紧密围绕社会经济重大问题,有力推动统计学应用性与理论性的共同发展、相互促进。相关研究成果还荣获了1998年国家统计局“全国统计科学技术进步”一等奖、2000年上海市保险学会“苏黎世精算科学奖”一等奖以及2001年上海市科技进步二等奖等殊荣。


三、赓续前行,“顶天立地”创一流
       进入新世纪以来,师大统计学科锚定“心怀国之大者,坚定追求卓越”,精准聚焦国家重大战略需求和国际学术前沿,取得了一系列“顶天立地”的原创性重要研究成果,在复杂大数据统计推断、统计机器学习等领域的研究达到世界先进水平。

近几年,学院瞄准国家科技创新、产业升级的重大战略方向,特别是大数据、人工智能、生物医药卫生、金融安全、教育强国等关系国计民生和社会发展的重大问题,共引进国家级高层次人才1人,培育国家级高层次青年人才5人,引进并培育省部级人才30余人,形成了以国家级高层次人才领衔的数理统计(研究机器学习前沿算法的数理统计理论)、生物统计(研究面向精准医疗的现代生物统计方法)、金融统计与金融工程(研究数字经济与金融科技统计计量)、工业统计(研究大规模复杂系统工程中的现代工业统计方法)、保险精算(研究基于随机控制理论的现代统计精算理论和方法)等多支学术创新团队,进行了具有前瞻性、战略性的深度交叉及应用研究,产生了具有国内外重要影响力的原创性科研成果。

近五年,主持科研项目120项,其中科技部重点研发计划项目1项、科技部重点研发计划课题2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4项、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1项、上海市科学技术委员会重点项目2项、上海市科学技术委员会基础研究特区计划2项,上海市其他委局重点项目1项。发表高水平论文300余篇,其中在国际统计学四大杂志及相关领域顶级期刊发表论文100余篇,出版专著14部,在全国同类学科中处于领先水平。斩获上海市科学技术进步奖、上海市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上海市自然科学奖等省部级奖项十余项。

凭借丰富的科研平台资源,师大统计学科坚持目标导向、项目驱动,成功孕育了一系列在学术界赢得广泛认可、亦在实际应用中展现巨大价值的显著成果。

一方面着力优化省部级科研平台。2013年,“统计应用与理论研究创新引智基地”入选教育部和国家外国专家局“高等学校学科创新引智计划”。作为全国首个统计学的“111计划”引智平台,基地集高水平科学研究、高层次人才培养、高层次学术交流于一体,逐步融入到国际一流统计学界的科研工作最前沿,致力于打造国内领先、国际上具有重要影响力的统计学引智基地。十年引智成效显著。

2017年11月,统计与数据科学前沿理论及应用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开始筹建,于2018年正式成立。实验室瞄准相关学科国际研究前沿,以“聚焦原创和国家战略需求,产出世界一流的重大创新成果”为目标,面向国家对人工智能与大数据技术发展的迫切需求,致力于统计机器学习理论与算法,及其在工业物流、医药生物、金融保险、安全运维等领域的交叉融合与应用研究。实验室建设五年实现突破性进展,研究成果在实体经济领域得到深度融合转化,已成为有国际影响力的交叉科学研究高地。

另一方面充分发挥自建平台优势。2011年,成立国际航运物流研究院。研究院采用产学研深度融合的高效运行体系,汇聚了航运物流行业精英、学术权威以及统计学领域的专家,利用统计学的工具和方法,共同探索航运物流领域的创新路径。聚焦长江口疏浚土的高效利用、新横沙岛的资源战略预留、上海横沙超深新港的规划与开发,以及集装箱物流跟踪与监控技术及标准化等关键领域的研究,为政府决策与企业运营提供科学严谨、精准到位的咨询服务。2018年,成立统计交叉科学研究院。研究院对标世界一流,以统计学为核心,积极探索跨学科组织模式,突破院系与学科界限,创新发展统计科学的前沿理论与方法,并推动与经济学、工商管理、公共管理、生物医学等学科的交叉融合和发展。目前,研究院已汇聚了一支高水平研究团队,并形成了大数据与复杂统计、数字经济与金融科技、管理科学与智能商务、生物信息与统计四大特色研究方向。

学院主动出击,深化国内外合作交流。为推进学科在科学研究等方面的国际合作,2019年,与美国统计学与应用数学科学研究所(SAMSI)签署战略合作框架协议,聚焦重大问题及关键技术联合研究,开启了与国际顶尖科研机构的深度合作。2022年,携手希伯来大学、海法大学等以色列高校,共建“数字丝路”上海市可信智能软件国际联合实验室,促进数字技术在“一带一路”的推广应用。为拓宽科研人员的学术视野并激发思想的深度交流,举办了一系列在学界有重大影响力的国际会议。同时,数十名教师在各大权威学术机构及核心期刊中担任重要职务,进一步增强了学院的学术影响力。

2014年举办国际泛华统计学会中国统计年会



2014年举办第18届IME年会

2019年举办大数据与现代统计国际研讨会


辛勤耕耘四十载,薪火相传铸辉煌。在大数据与人工智能时代,学院将继续坚持“四个面向”,坚守精准对接国家重大战略和服务经济社会发展使命,践行“顶天立地”的科研宗旨,以更加开放的姿态和更加坚定的步伐,投身于统计学研究的广阔天地,努力打造国家战略科技力量,为实现科技高水平自立自强和世界科技强国建设而不懈奋斗。


发布者:张瑛发布时间:2024-12-30浏览次数:10